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

请稍候,正在加载页面……

详情

首页法院党建文化建设详情

拾穗而行 | 王超:“新手”上路,从执行到审判的一点初体验

发布日期: 2025-04-17 浏览次数: 37

时光倏忽而过,转眼间成为员额法官已满一年。回望这一程,从执行到审判的转身,从兑现胜诉权益到撰写裁判文书,我深切体会到两种工作岗位的巨大差异,也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量,在自我怀疑、自我肯定、不断适应、不断学习中体悟着司法工作的使命与情怀。
角色之变,从“兑现正义”到“守护公正”
过去七年的执行工作让我深刻理解了“正义不能只停留在纸上”的意义,无论是寒冬深夜的突击执行,或是闻警而动的快速出击,亦或是面对抗拒执行的一往无前,还是面对当事人不解与质疑的坚守不惧,我始终坚信,将判决书上的文字兑现为当事人手中的真金白银,是公平正义落地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执行工作最大的价值体现。
而当我穿上法袍、握起法槌,成为员额法官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审判席上的每一份裁决,不仅关乎个案的是非曲直,更承载着法律的价值指引和社会的公平期待。从“实现正义结果”的执行者,转变为“塑造正义过程”的裁判者,这份转变需要更扎实的法律功底、更精准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法律精神更深层的敬畏。
破茧之思,在审判实践中淬炼初心
初到东山法庭时,面对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我担心“经验不足”而如履薄冰,总是庭前仔细阅卷,归纳案件争议焦点,梳理出庭审中需要提问的提纲,提醒自己要尽可能的让当事人表达观点,让双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辩论。在焦虑中,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开庭,庭审时紧张到说话结巴。庭后,我就庭审的初体验向庭长请教,看看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以便在日后的庭审中改进。
我经手的案件中,有一些涉及到本地最大的菜篮子众彩市场,里面很多商户在日常交易中缺乏证据意识,一旦发生拖欠货款,往往面临无对账单、被告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每一起案件的金额都不大,但累积起来,就是群众的大民生。记得在处理一起涉众彩市场商户起诉追回货款案件纠纷时,经营者激动地陈述被告如何找各种借口拖欠货款。经过一番调查,却发现经营者起诉的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追回欠款更加困难。如若简单的一裁了之,不仅不能回应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也容易催生矛盾。我先安抚经营者的情绪,再进行法律释明,就后续日常经营中如何更好的固定证据等进行普法。最终,经营者自愿撤回起诉。临走时,他心平气和地对我说“今天这一趟没白来,虽然损失一万多,但这堂课上的值”。这一刻,我明白审判不只是法条与证据的堆砌,更需要用同理心触摸人性的温度。
随着庭审的数量的增加,我逐渐学会在庭审中抽丝剥茧,在调解中倾听共情,也可能是因为从事执行工作多年的缘故,每次在庭审结束后都会和原告多聊几句,就其中可能存在的执行难点及未来执行思路进行释明,让原告方有一个提前的预判,胜诉法律文书的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为执行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行之力,以敬畏之心奔赴山海
工作岗位的变化,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向书记员学、向法官助理学、向每一个比我经历多的人学。前几天处理的一件人损案件,书记员教会我如何进行伤残鉴定的前期准备工作,法官助理教会我如何处理移送公安的相关程序材料,诸如此类。写好的每一份文书,让庭长、同事、法官助理帮我核阅,通过他人帮我进行文书修改,从中学会如何精简文字、顺通逻辑、清晰说理——那些挑灯夜战的文书写作、那些反复推敲的类案检索,都在提醒我:员额法官的身份不是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
在一个个撤诉案件、调解案件中积累审判信心,在法律关系复杂案件的裁判中学习审判经验,在一次次请教中向前辈、同事学习审判智慧。在执行局、东山法庭的每一天,我都在参与当事人的生活片段:有农民工拿到工资时的热泪盈眶,有企业及时拿到执行款维持运转时的久旱逢干霖,也有人损案件的双方放下恩怨时的如释重负,有达成调解当庭拿到款项时的握手言和。这些瞬间让我懂得,案件审结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叫圆满,敲响法槌时也应升起一个念头——“这起案件能否顺利地解决”。审判时多做一点,当事人可能就会少走点弯路。
入额一周年,是职业身份的转变,更是司法初心的再出发。这一年,我时常想起初入法院时前辈的教诲:“法官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成为员额法官后,这句话的分量愈发清晰。未来的路,我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对待每一个案件,用专业守护正义,用真诚传递法治信仰,以微薄之力润泽人心,以敬畏之心守护天平永不倾斜。

正文结束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