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

请稍候,正在加载页面……

详情

首页法院党建文化建设详情

骆菁:定分止争需加持“司法情商”

发布日期: 2025-02-24 浏览次数: 1,679

summernote-img

2024年是我正式入额的第二年,这一年,我主要负责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商事类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大、案情复杂,当事人之间矛盾冲突巨大,败诉方对判决结果存在不满情绪也会更大,可谓定分不易,止争犹难。如何在保障案件审判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做到服判息诉、案结事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努力的方向。从民二庭的法官前辈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疏导案件矛盾的审判智慧,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以外,具备成熟的“司法情商”,是他们能让案件“止争”的关键所在。作为青年法官,我在前辈们的经验之谈和自身的总结思考中,获得了几点今后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学会倾听有些案件中,当事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也有的律师代理人,看到主审法官比较年轻,会出于所谓的“诉讼技巧”,故意吵闹,给法官施压。初为法官时的我也会生气、会不满,经过两年的打磨,我已经能够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去学会疏通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问题。法官倾听的过程其实是对当事人进行情绪管理的过程。当事人说够了,情绪得到了排解和释放,也就从心里认为,法官已清楚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会充分考虑他的意见,自己不会因没“说”到位而处于劣势。多给当事人几分钟倾诉的时间,能缓和他们紧张激动的情绪。对我而言或许只是晚几分钟时间下班,但对当事人而言,是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是一种“心满意足”感,能够增加他对法院的信任程度、和对最终判决结果的接受程度。

提前十分钟到庭,捕捉有效信息我国古代诉讼中很早就确立了五听断讼制度,说的是古代法官在观察和聆听中寻求真相的智慧。法庭是审判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场所。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在案件审理中,庭前是很值得观察和聆听的时间点。以前,我每次都为了赶判决书,踩着点去庭审。但去年很多次开庭,我早去十分钟,倒是别有收获。庭审开始前,双方当事人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言语中的对抗性没有那么激烈,有的事实较为清楚的案子,稍作引导,在当事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就达成了和解。有些案子即便无法当庭和解,也可以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沟通,探寻双方对案件的真实想法。今年的庭审,我会继续坚持提前十分钟到庭,与当事人聊聊案情,搞清楚当事人诉讼背后的真实想法,日后的判决结果也能更容易被当事人所接受。

雕琢裁判文书,不留逻辑漏洞商事案件判决率一直居高不下,去年我平均每个月完成22篇判决,每一篇判决的写作都像是经历一场头脑风暴。有时候,判决写了十几页,却越写越觉得逻辑上理不顺,道理上讲不通,但又舍不得放弃辛辛苦苦码出的几页纸。庭里的前辈告诉我,一篇判决的说理部分如果逻辑上圆不起来,就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也时常反省,如果法官自己都不能把自己说服,又怎么能说服当事人呢?裁判文书是法院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在释法说理上更“走心”,才能将法律真正从文本走向人心。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在每篇判决完成后进行复盘,一方面是检查笔误,更重要的是检查逻辑是否自洽、说理是否有漏洞,论点是否有证据支撑,用更有理有据的判决去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考虑社会效果,实现多方共赢很多案件,判案是容易的,但一判了之有时难以解决问题,出于对后续影响和结果的考量,需要我更多去思考:如何实现案件涉及所有主体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胜诉方拿到应有权益的同时,能否给败诉方留下一条救济的渠道?如果案件的处理结果把一方当事人带入绝境,反而会激化矛盾,甚至对公众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去年,有一批民宿侵犯知识产权的同类案件,在我手里被一并改判,虽然当时处理案件是参照了指导案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而下判,但我事后再想想,在给这批案子下判时,还是过于仓促,没有去充分考虑刚刚经历过疫情冲击,这几十家民宿小商户们会不会因为我一刀切式判决产生更大的经营困难,也忽视了民宿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社会导向。法官如果孤立的看待个案,纠纷就无法止步于个案,也更无法做到案结事了。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审判工作中会不断提醒自己去反省和改进的。

如果说“司法智商”是法官的法律运用能力,那“司法情商”便是法官的一种对人、对社会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需要我们青年法官在今后一个个案件的实务处理中去积累、去体悟。新的一年,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方式方法,继续保持投诉信访“零记录”,在准确“定分”的同时力求平稳“止争”,为当事人和社会提供更有力量、更有价值的司法服务。

正文结束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