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到法院工作已经十九年有余,作为一名刑事审判庭的法官,见多了被告人声泪俱下的忏悔,也见多了曾经亲密关系破裂后的遗憾,但每当想起那次案件,心里还是会泛起阵阵涟漪。
这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2021年11月某日凌晨,被告人李某某在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酒后驾驶二轮摩托车载着被害人刘某,沿江宁区某道路由东向西行驶,不慎撞到左侧路牙和路灯杆后摔倒,致被害人刘某额骨粉碎性骨折并累及眼眶、两侧额叶骨骨折、两侧鼻骨等多处受伤。被告人李某某负此事故全部责任。经鉴定:被害人刘某损伤程度为重伤二级。
当我拿起薄薄的卷宗,看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的犯罪事实时,并未意识到,这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会让我花费足足近九个月时间。
初次见到被告人李某某,是在送达起诉书时。
一头长卷发,手背、臂膀有文身,他的脸上本该有着二十出头年轻人的个性与张扬,此时却写满了局促和不安。他避开我们的眼神,签文书的手微微颤抖,讲话也有点结巴,显得异常紧张。我向他了解赔偿情况,他如实相告:“已经赔了三十五万多医疗费了,我们还愿意再赔偿三十万左右。”这种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告人态度好,愿意赔偿,当然是承办人最喜闻乐见的事情。我内心稍稍松了口气,暗自想着这个案件应当能顺利通过调解结案。
初次见到被害人刘某和他母亲,是他们要求做伤残鉴定的时候。
我仍记得那天,当我走进法庭看到被害人和母亲时内心的震痛。被害人的面部已经因为这次交通事故,变得有些扭曲,完全看不出曾经帅气模样。在拿到被害人母亲提交病历材料时,我心情沉重地触到这一沓A4纸打印的病历、发票的厚度,眼前的男孩是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啊!等走完鉴定申请流程,刘某的母亲要求单独和我聊聊。从一个妈妈嘴里讲述孩子从车祸到如今所经历的血泪史,讲述一个母亲刚刚丧夫,却如何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独自推着命在旦夕的儿子穿梭于各大医院求医的艰辛。看着她饱含热泪的双眼,充满了期盼和渴望,我内心的天平又不自觉地向被害人一方倾斜。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和积极赔偿意愿,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悔意和对未来的渴望;而被害人及其母亲的坚强与不易,也让我动容。作为法官,我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找一个既能维护正义,又能兼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在多次的沟通与交流中,我尝试从双方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诉求与难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人情、析形势、释法律的方式,逐步缩小双方的分歧。最终,在我们不懈努力下,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妥协,更是两个家庭、两个年轻人之间情感的修复与和解。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力量,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起案件虽然只是我审理过的众多案件中的一个,但它却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也是拥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而作为一名刑庭的法官,除了当好埋头办案的裁判者,更应成为情理法的析辨者,以所做的平凡事,为当事人送去司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