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兴武 本报通讯员 逯雅娟 文/图
今年5月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汤山人民法庭联合辖区汤山、麒麟两个街道,分4期开展为期4个月的跟班实训活动,112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在实训中得到锻炼提升。
“112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就像112颗‘法治种子’一样,在基层扎根发芽,活跃在群众身边,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汤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祁林说。
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量身定制培训内容
多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让本身就处在经营困境的南京某企业雪上加霜。汤山街道汤山社区网格员侯赵旺耐心调解,促成纠纷庭外和解,通过分期给付的方式给企业发展争取了喘息机会,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保障。
这是侯赵旺运用培训所学知识,在法官指导下调处的头一个案件。“多站在双方的立场上思考,多寻求利益的平衡点,才能找到调解方案。”侯赵旺说。
据了解,为提升基层调解力量的政治素养、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汤山法庭在对辖区112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后,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推出了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
“这样一起纠纷交给你,你会怎么办?”汤山法庭庭长王加骥出题,请培训学员作答。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班会由此拉开序幕。
“调解纠纷首先应争取到信任,让原、被告双方感受到你是尊重他们的。”
“原、被告情绪比较对立的,应先冷却处理,‘背靠背’做工作。”
“可以直奔主题,把矛盾揭开、把法律规定讲清楚,调不成就请法院判决。”
……
学员的答案真实反映了其对调解工作的认知和思路。在听了学员们的回答后,王加骥又结合具体案件为学员们逐条讲解调解原则和调解技巧。期间,学员们有问题随时提问,大家共同研讨,课堂氛围活跃。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头脑风暴、共同研讨,这样的培训方式灵活度高,让我们坐得住、学得进、记得牢。”汤山街道阜庄村网格员董朱慧说。
一起离婚纠纷案的双方当事人已分居三年多,妻子长期出差,男方婚内出轨,双方感情已破裂,情绪对抗激烈。男方希望快速解除婚姻关系,女方则坚决不同意。侯赵旺接手案件后,针对原、被告双方对立情绪的诱因开展工作,最终男方向女方真诚道歉,女方也表示释怀,同意调解结束这场糟糕的婚姻。
“做调解不是‘和稀泥’,情理法相结合才是案件调解之钥。这些都是我从实训中学到的知识。”侯赵旺说。
发挥“法律明白人”示范效应
在汤山街道古泉社区,网格员陈勇被社区居民称为“法律明白人”,大家都说,陈勇调解纠纷不偏不倚,公平得很。
不久前,有两家人因为相邻权纠纷闹到了社区,住在楼上的杨某家因为重新铺设水管,导致楼下罗某家厨房管道漏水,地面积水导致罗某家中橱柜变形、墙砖脱落。陈勇参与了这起案件的诉前调解工作。
“民法典规定了,不动产权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铺设管线以及安装设备等,不得危及相邻不动产的安全。”陈勇拿着民法典向杨某普法,一笔一笔计算维修需要的费用,又劝解罗某,讲明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几次谈话逐渐降低了双方的对立情绪,最后两家人都接受了陈勇给出的调解方案,握手言和。
在古泉社区,无论是遇到邻里矛盾、离婚纠纷、经济纠纷还是交通事故,居民有烦心事,都可以找“法律明白人”说道说道。“法律明白人”为居民讲法律、讲道理、讲人情,形成示范效应,在居民中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古泉社区也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像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在汤山街道的各社区(村)如今已并不少见。汤山街道的建设村辖区有21个村民小组,由于村内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一老一小”在家中,村民之间若产生矛盾,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与老干部、老党员、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法律明白人”团队,实施“网格﹢法治”精细化管理,对矛盾纠纷进行及时的正面引导,把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建设村也被评为“南京市民主法治村”。
“‘法律明白人’具有熟悉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烦心事、拥有群众信任的优势,这种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工作方法,能实打实地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祁林说。
联动调处打通法治社区建设“最后一公里”
今年11月4日,汤山法庭、汤山街道城市运行与平安法治办公室、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村)民调主任齐聚汤山全域社会治理中心,参加风险隐患联合排查月例会。会上,有关部门报告了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法庭通报了审判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分析研判矛盾纠纷发展态势,指导调解工作。
风险隐患联合排查会制度,是汤山法庭为推动法治社区建设的实践创新。汤山法庭与汤山街道每月召开排查会,与麒麟街道不定期召开排查会,并以此为抓手,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2023年,汤山法庭与辖区两个街道共召开排查会15次,提出建议30余条,指导化解各类敏感案件30余件。
“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的队伍虽然建起来了,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遇到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位社区主任向汤山法庭提建议,希望法庭加强指导,发挥各自优势,联动解决纠纷。汤山法庭在充分调研后,建立起联动调处机制,加强诉前指导工作制度,强化巡回审判工作,形成“法庭﹢”联动解纷合力。
20年前,张某夫妇将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以3.5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同村村民李某。李某先支付了2.4万元,与张某夫妇完成了房屋的交付,还未来得及支付余下的1.1万元房款,张某夫妇便离开了南京,与李某失去了联系。多年后,房屋拆迁,李某及其家属获得了3套房屋及30余万元补偿款。
就在此时,在外地做生意失败的张某拖着中风的身体突然出现,主张当年李某未能及时支付剩余房款,双方的买卖协议无效。
因该纠纷涉及宅基地上房屋买卖问题,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员便向汤山法庭汇报了情况,请求法庭支援。汤山法庭当即启动联动调处机制,法官前往现场指导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最终,在确认张某与李某的协议有效的法律基础上,李某考虑到张某的身体状况,出于人文关怀,同意支付张某适当的补偿。双方握手和解。
据了解,汤山法庭还与汤山街道联手创建“无讼社区”,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构建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大格局。今年1至10月,汤山法庭收案数量同比下降10.97%。
“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是距离群众最近的人,在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方面具有‘领头雁’作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打通法治社区建设‘最后一公里’”。江宁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传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