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局 姜浩宇
连阔如先生这本《江湖丛谈》,记录了清末民初江湖百态,常常被视作“黑话辞典”或“江湖百科全书”,但当我们穿透那些惊堂木、天桥把式的表象,会发现字里行间始终涌动着一种蓬勃的向上力量——这是卑微者的尊严,是污泥里绽放的莲花,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深处不灭的火种。
在江湖的褶皱里,我首先看到的是底层生命的韧性力量。
书中描述的“金皮彩挂”各门行当,无论是走镖的镖师在刀尖上守护“镖旗不倒”的誓言,还是说书艺人在饥寒中坚持“醒世劝善”的底线,都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特别记得那位在寒冬腊月表演“吞铁球”的杂耍艺人,白天用血汗钱接济更穷苦的乞丐,夜里却蜷缩在破庙里啃冷窝头。这种在生存绝境中依然保持人性温度的力量,更深层的向上力量,源自黑暗中的道义微光。
书中记载的江湖规矩“三不收”——孤儿寡母的钱不收、救命钱不收、棺材本不收,恰如作者所言:“江湖虽大,容得下八万四千法门,却容不得半粒昧心钱。”在清末混沌世道里,那些被称作“老合”的江湖人,在尔虞我诈中恪守着最后的道德堤坝。这种在灰色地带依然坚守的底线意识,恰似淤泥中的藕节,越是污浊的环境,越要向上生长出洁白。
这种向上力量对当代社会更具启示意义。当我们习惯于用“内卷”“躺平”定义这个时代时,江湖人“平地抠饼”的生存哲学反而显出别样光彩。书中“挑汗儿”(卖药)的行当,从业者必须通晓医术、熟稔人性,这种在夹缝中锤炼出的复合能力,不正暗合当今需要的斜杠精神?那些江湖艺人为“圆粘儿”(吸引观众)苦练的十八般武艺,何尝不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原始形态?合上这本泛黄的江湖档案,那些算命先生、镖师、戏法艺人的身影渐渐重叠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剪影。他们在三教九流的江湖里,用最草根的方式诠释着“穷且益坚”的生命哲学。
这种向上不是庙堂之上的道德说教,而是浸透着汗味、血性与烟火气的生存意志。正如连阔如先生在书末的喟叹:“江湖风雨急,人心自巍然。”这种来自民间的、带着体温的向上力量,或许才是我们文化基因里最坚韧的部分。